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校园吗?
教学楼的灯光还亮着三三两两,考研的学生裹着毛毯在走廊背书,保安大叔提着热水壶给保温杯续水。这不是电影画面,是去年冬天我在师范大学亲眼所见。那个扎马尾的女生后来告诉我,她每天比清洁工更早到自习室,就为多背十个专业名词。
最美的青春从来不是滤镜里的模样。建筑工地的安全帽下,00后技术员小陈正在核对图纸,混凝土泵车的轰鸣声中,他用冻裂的手记下施工数据;乡村小学的板房里,95后教师王琳用旧毛线织成教具,带着孩子们认识几何图形。
三十岁还能叫青春吗?
急诊科护士长李芳42岁了。疫情最严重时,她连续38小时转运病患,防护服里的衣服能拧出水。有年轻护士累哭,她只说:"我女儿和你们差不多大,等这波过去,阿姨请你们吃火锅。"
在青海湖畔的星空营地,58岁的天文爱好者老张带着望远镜给游客讲解星座。他说自己退休后才真正开始追星星,"青春是心还热着,眼还亮着"。这话让我想起小区里七十岁还在学钢琴的刘奶奶,琴键上跳跃的手指比很多年轻人都灵活。
选择比努力更重要?
去年夏天,北大考古系女孩钟芳蓉登上热搜。当全网都在讨论"冷门专业值不值",她在敦煌跟着导师清理壁画,用棉签一点点剥离千年积尘。而我的表弟放弃互联网大厂offer,回老家承包果园,现在他的直播间里,水蜜桃总是一抢而空。
在深圳华强北,00后创客阿杰的工位上堆满电路板。他开发的智能盲杖能识别10米内障碍物,成本不到市场价三分之一。"没想改变世界,就想让我爷爷出门少摔跤",这话比任何豪言壮语都动人。
接过时代的接力棒
98年抗洪时被解放军救起的小男孩,如今成了消防救援队的班长;汶川地震中失去右腿的舞蹈老师,现在带着二十多个残疾孩子排练节目。这些故事让我明白,最美的青春从来不是独善其身。
在云南边境,95后缉毒警小吴的便装照永远打码。他手机里存着结婚那天和妻子的背影合照,"等退休就能正大光明逛次街了"。说这话时他笑得腼腆,就像邻家那个爱打篮球的男孩。
站在教学楼的落地窗前,看着操场上来往的年轻面孔,忽然读懂最美的青春真正的模样——是清晨沾着露水的野草,是暴雨里不肯熄灭的灯火,是明知艰难仍要前行的脚步。那些在各自领域默默扎根的人,正用最朴素的坚持,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