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有高铁的年代,大巴车是“移动城堡”
2005年之前,我生活的县城还没通火车。每学期开学前,父亲都会扛着编织袋,把我塞进那辆绿白相间的长途大巴。车厢里永远飘着汽油味和橘子皮的清香,座椅垫是用碎布拼成的,但正是这辆颠簸的柴油车,载着我第一次看见跨江大桥,第一次听到车载VCD放《还珠格格》的主题曲。司机师傅老张总爱在收费站歇脚时,掰半块烙饼分给乘客,那股混着机油味的葱香,成了我童年记忆里特殊的味道标签。
上学专线里的“江湖”
高中时,我每天要坐1小时的县际大巴往返学校。这辆早上6:20准时发车的班车,简直就是个小型社会:
- 前排永远被菜贩子占据,箩筐里沾着泥的萝卜蹭脏校服裤腿
- 中间座位是学生专区,早读声和早餐糍粑的味道此起彼伏
- 最后一排固定坐着三个水泥厂工人,安全帽上永远落着层灰白粉末
春运大巴上的“特种兵训练”
记得2008年春节,我在返乡大巴上经历了真正的“生存考验”。车上连过道都塞满了小马扎,我的左肩膀贴着某位大叔的蛇皮袋,右膝盖顶着前座的背椅。但就在这样密不透风的车厢里:
物品 | 传递方式 | 传递距离 |
---|---|---|
保温杯 | 头顶接力 | 从驾驶座到最后一排 |
晕车药 | 人声接力 | 3分钟内传遍全车 |
烤红薯 | 塑料袋漂流 | 经过7双手送到呕吐的小孩手里 |
被时代淘汰的慢时光
去年在汽车站看到,曾经热闹的大巴候车区改成了充电桩车位。那些印着“全程高速”的红色班次牌,早被12306的购票二维码取代。但手机里存着一张泛黄车票——2012年8月25日,14:00发往省城,票价27元。记得那天邻座的阿姨怕我中暑,用草帽给我扇了半小时风;后排大叔见我盯着他的枇杷看,硬塞给我一大把。
现在坐着航空座椅的城际巴士,再不用和鸡鸭笼挤在一起,也不用担心劣质空调漏冷凝水。但摸着真皮扶手,还是会想起旧大巴上磨得发亮的金属栏杆,那上面叠加着无数人手的温度,和慢时代里特有的粗糙温情。